福師《微格教學訓練》在線作業(yè)二
試卷總分:100 得分:100
一、單選題 (共 10 道試題,共 30 分)
1.如果必須進行懲罰, 教師應該把懲罰同( ) 聯(lián)系起來。
A.學生的錯誤行為
B.學生的人品
C.學生的同學
D.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
2.對于學生而言,最好的強化物就是( )
A.自己挑選的強化物
B.同學為其挑選的強化物
C.教師為其挑選的強化物
D.家長為其挑選的強化物
3.下列媒體中屬于雙向表象媒體的是( ?。?/p>
A.錄像
B.幻燈片
C.電視
D.電影
4.演示必須服務于教學目的,不能單純?yōu)檠菔径菔?,這反映了課堂演示的( ?。┰瓌t
A.科學性原則目的性原則
B.規(guī)范性原則
C.安全性原則
5.令學生耳目一新的新異事物,可以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動機的支配。這要求課堂導入需發(fā)揮( ?。┑墓δ堋?/p>
A.針對性
B.趣味性
C.新穎性
D.規(guī)范性
6.教師直接采用課本上與內容相關的有趣故事來進行課堂導入,學生卻因為熟悉故事而提不起興趣。這種導入誤區(qū)屬于( )
A.模糊了導入的目的性
B.未考慮到具體學科的特點
C.忽視了導入的有效性
D.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7.學生的學習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學習動機的支配。 這要求課堂導入需發(fā)揮( ) 的功能。
A.激發(fā)學習興趣, 引起學習動機
B.引起對所學課題的關注
C.為學習新知識做鋪墊
D.明確學習目的
8.教師“失聰”即失去了傾聽學生的能力,其原因表述不正確的是( ?。?/p>
A.教師與學生存在年齡差距
B.教師抽象地理解學生
C.教師過度控制的教學觀
D.教師過分的自我關注
9.下列發(fā)問行為,不恰當?shù)淖龇ㄊ牵ā 。?/p>
A.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時發(fā)問
B.傾向于把問題分配給前面和中間的學生
C.在提問之前適當停頓,并配以適當?shù)囊龑дZ
D.發(fā)問時語言清晰、簡單,盡量一次到位,避免復述
10.如果要巧妙引入新課, 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知, 往往采?。ā 。?/p>
A.先講后書
B.先書后講
C.邊講邊書
D.不一定
二、多選題 (共 10 道試題,共 40 分)
11.講授的基本形式包括( ?。?/p>
A.講述
B.講解
C.講讀
D.講演
12.下列發(fā)問行為,恰當?shù)淖龇ㄊ牵ā 。?/p>
A.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時發(fā)問
B.傾向于把問題分配給成績好的學生
C.在提問之前適當停頓,并配以適當?shù)囊龑дZ
D.發(fā)問時語言清晰、簡單,盡量一次到位,避免復述
13.問題清晰明了是良好問題的特點之一, 其具體體現(xiàn)是( )
A.難易適度
B.角度新穎
C.范圍明確
D.表述簡潔、 準確, 通俗易懂
14.下列的行為中哪些有助于教師成為成功的課堂管理者( ?。?/p>
A.贏得學生的尊重和青睞
B.堅持不懈并值得學生信賴
C.承擔確保學生的學習責任
D.重視并喜歡學習
15.按照作業(yè)涉及的內容可以把作業(yè)分成( ?。?/p>
A.閱讀作業(yè)
B.實踐作業(yè)
C.知識型作業(yè)
D.技能型作業(yè)
16.下列有關板書的行為中, 不恰當?shù)淖龇ㄊ牵ā 。?/p>
A.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的設計不同的板書
B.不寫或少寫板書
C.對所教的內容統(tǒng)統(tǒng)寫在黑板上
D.對難度較大的概念、 公式等先書后講
17.有效講授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把握好講授的時機, 講授的時機包括( ?。?/p>
A.組織教學時
B.為學生定向時
C.學生分析理解難以到位時
D.學生出現(xiàn)誤讀時
18.在運用鞏固技能時需要注意的是( )
A.為鞏固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
B.突出重點知識
C.鞏固方法要多樣化
D.及時鞏固和經(jīng)常鞏固相結合
19.教師“失聰” 即失去了傾聽學生的能力, 其原因在于( ?。?/p>
A.教師與學生存在年齡差距
B.教師抽象地理解學生
C.教師過度控制的教學觀
D.教師過分的自我關注
20.作業(yè)的設計一般包括的環(huán)節(jié)有( ?。?/p>
A.研究教材
B.確定作業(yè)內容
C.選擇作業(yè)形式
D.明了作業(yè)的實施
三、判斷題 (共 10 道試題,共 30 分)
21.在課堂教學中,設疑導入比直接導入好。
22.負有不同目的的提問,其難易要求不同。
23.為了讓學生對問題有準確的把握,發(fā)問時應復述幾遍。
24.為了樹立教師的威信, 教師應該盡可能地使用懲罰。
25.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可以要求學生適度進行“過度學習”。
26.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盡可能頻繁地運用強化, 尤其是外部強化。
27.課堂提問無須預先設計。
28.提問是一種師生互動行為,比單向信息流動的講授更適合教學。
29.教師觀察的對象是學生,不包括教師本人。
30.提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