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概論22春在線作業(yè)1-0002
試卷總分:100 得分:100
一、單選題 (共 6 道試題,共 15 分)
1.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標分類學》。
A.泰勒
B.布盧姆
C.布魯納
D.派納
2.十分注重課程立場上的不同的課程設計模式是
A.目標模式
B.過程模式
C.自然設計模式
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了( )次大的課程改革。
A.6
B.7
C.8
D.9
4.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
A.《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B.《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C.《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D.《義務教育法》
5.( )認為,任何學科都可以用某種形式教給任何年齡階段的任何人。
A.布魯姆
B.布魯納
C.杜威
D.赫爾巴特
6.泰勒及其學生布盧姆的關于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可以被歸納為
A.目標取向
B.過程取向
C.個人取向
D.發(fā)展取向
二、多選題 (共 4 道試題,共 10 分)
7.教科書的評價有以下( ?。┚S度
A.知識維度
B.思想品德與文化內涵維度
C.教科書應適應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發(fā)展水平
D.編制水平維度
E.教科書的編寫應適應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學生和教師的實際
8.教學藝術的特點包括:
A.創(chuàng)造性
B.形象性
C.情感性
D.審美性
9.下列屬于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是
A.讀書指導法
B.討論法
C.研究法
D.實驗法
10.臺灣學者黃政杰綜合各種課程定義的主張,將其歸結為幾種類型
A.學科
B.經驗
C.目標
D.計劃
E.活動
三、判斷題 (共 30 道試題,共 75 分)
11.通過教育實驗不能夠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加深對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認識。
12.調查研究法具有較強的可信度。
13.“成立多樣選擇的教師成長團體,給予教師選擇教學群的機會”不是開啟教師間的正向互動的方式。
14.注入式教學則把學生看作是積極地主動地生產知識的主體。
15.“給予每個人做領導人的機會” 不是開啟教師間的正向互動的方式。
16.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它的主要組織形式表現(xiàn)為小組學習,促使學生在異質小組中共同學習,從而利用合作性人際交往促成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策略體系。
17.目標模式、過程模式、自然設計模式不是國外典型的幾種課程設計模式。
18.從教學方法研究的重心看,由“要素研究”向“過程研究”發(fā)展。
19.“學生合作問題研究” 這樣的問題適合用人種志方法進行研究。
20.合作學習是相對集體學習而提出的。
21.生成性目標由于是在教育情景之中隨著教育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所以它不需要在教育行為之前有一個意向性的提示。
22.教學目的、任務和內容無需受制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
23.班級授課制不利于發(fā)揮班集體的教育作用。
24.新課程中的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平等中的首席”。
25.施瓦布的理論的主要特點是實踐取向,課程本身是動態(tài)的、變化的。
26.根舍因是德國教育家,他首創(chuàng)交往教學理論流派。
27.觀察研究不能夠檢驗原有理論觀點的正確性。
28.古德萊德認為課程分為理想課程、文件課程、實施課程和經驗課程四種課程。
29.“教師按講授的內容,內在的邏輯關系,概括出要點,依次排列而構成的板書”是線索式板書。
30.早在16世紀,西歐就出現(xiàn)了班級授課制的萌芽。
31.我國的課程改革沒有順應國際課程改革的大趨勢。
32.實驗法和調查法是演繹方法。
33.教學方法只包含教法。
34.導課的簡潔性一方面要求教師要考慮課堂教學的整體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考慮課堂教學時間。
35.“改變課程內容“難、反、偏、舊”和過去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的具體目標。
36.選修課程是為適應學生的共性而開發(fā)的課程。
37.鄧小平的“三個面向”并非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方針。
38.當代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以“教”為主的特點。
39.行動研究目的在于減少理論與實際間差距,減少教師更多權力及責任,以教師就是研究者的角度,來自我探索研究,改進教學事務。
40.板書綜合體現(xiàn)了教師教學的基本功。
奧鵬,國開,廣開,電大在線,各省平臺,新疆一體化等平臺學習
詳情請咨詢QQ : 3230981406或微信:aopopenfd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