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師《課程與教學論》在線作業(yè)二
共50道題 總分:100分
一、單選題(共15題,30分)
1.()提出“教育即生活”。
A、羅素
B、陶行知
C、杜威
D、加涅
2.每門課程要以()為本位。
A、知識傳授
B、發(fā)展
C、技能提升
D、價值觀培養(yǎng)
3.()被認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A、教育研究
B、教學實踐
C、教學引導
D、教學反思
4.學校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是()。
A、學校功能重建
B、學校精神文化重建
C、學校制度文化重建
D、學校物質文化重建
5.課程結構的()是針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而提出的。
A、綜合性
B、選擇性
C、理性
D、均衡性
6.新舊知識建立“人為性”和“字面性”的聯(lián)系是()
A、機械學習
B、接受學習
C、發(fā)現(xiàn)學習
D、有意義學習
7.校本培訓的基本模式是()。
A、行動研究
B、制度化建設
C、實習
D、案例分析
8.新課改理念下初中階段增加()。
A、綜合課程
B、分科課程
C、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D、選修課程
9.課程實施中最具有核心意義的變革是()。
A、課程內容調整
B、課程結構調整
C、學習方式轉變
D、培養(yǎng)目標轉變
10.新課改理念下小學階段課程以()為主。
A、綜合課程
B、分科課程
C、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D、綜合實踐活動
11.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課程以()為主。
A、綜合課程
B、分科課程
C、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D、綜合實踐活動
12.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性表現(xiàn)在()。
A、培養(yǎng)人
B、培養(yǎng)人才
C、終身發(fā)展
D、自我發(fā)展
13.以下四項中,()是其它三項的前提和保障。
A、校本管理
B、校本研究
C、校本課程
D、校本培訓
14.()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一種恰當、合理的比重。
A、課程結構的綜合性
B、課程結構的選擇性
C、課程結構的理性
D、課程結構的均衡性
15.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xiàn)的學習方式屬于()。
A、接受學習
B、啟發(fā)學習
C、探究學習
D、發(fā)現(xiàn)學習
二、多選題(共19題,38分)
1.隱性課程的特點是()的。
A、非正式
B、正式
C、非官方
D、官方
2.他主學習的特點是()。
A、能動性
B、客體性
C、受動性
D、依賴性
E、主體性
3.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的實質是()。
A、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的關系
B、學校與家長的關系
C、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D、學校領導與教師的關系
4.教育思想包括()。
A、教育認識
B、教育觀念
C、教育理念
D、教育實踐
5.課程結構的綜合性體現(xiàn)在()。
A、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B、加強學科的綜合性
C、設置綜合課程
D、增設綜合實踐活動
6.教育目的的特性包括()。
A、終極性
B、永恒性
C、本體性
D、超越性
E、未來性
7.新課改理念下課程評價的主要功能強調的是()。
A、甄別與選拔
B、促進學生發(fā)展
C、教師提高
D、改進教學實踐
8.客觀描述可分為()。
A、定性描述
B、定量描述
C、一次性描述
D、持續(xù)性描述
9.活課的基本要素有()。
A、興趣
B、智慧
C、體驗
D、感受
E、欣賞
10.人文精神包括()。
A、敬業(yè)
B、人道
C、人文
D、人本
11.當代教育評價發(fā)展的主要趨勢有()。
A、重視發(fā)展,淡化甄別與選拔
B、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
C、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結合
D、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
E、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
12.新課改的基本特征是()。
A、理念是全新的
B、遵循傳統(tǒng)思路
C、重在局部改革
D、內容上是整體的
13.生命化的課堂氛圍的特點是()。
A、自由
B、民主
C、寬松
D、和諧
14.對話的一般方式可以是()。
A、信息交換
B、經驗共享
C、深度會談
D、辯論
15.自主學習的特點是()。
A、能動性
B、客體性
C、獨立性
D、依賴性
E、主體性
16.關注人意味著()。
A、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身心健康
B、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C、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
D、關注教學和學習
17.隱形課程具有()性質。
A、公開性
B、潛在性
C、隱蔽性
D、明顯性
18.科學本位突出表現(xiàn)在()。
A、重視科學的學術性基礎,忽視學生的生活基礎
B、教學提出大量的假問題,學生缺乏發(fā)現(xiàn)真問題的能力
C、建構一個虛擬的應用世界,遮蔽了一幅真正的生活圖景
D、強調面向學生的未來職業(yè)生活,卻忽視學生現(xiàn)時的日常生活
E、突出科學在社會生產中的經濟價值,而漠視個人生活中的科學常識
19.生命和人性都具有()。
A、預設性
B、可預測性
C、非預設性
D、不可預測性
三、判斷題(共16題,32分)
1.離開了間接經驗,人的直接經驗會變得非常狹窄。
A、錯誤
B、正確
2.課程結構的選擇性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于地方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于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A、錯誤
B、正確
3.新課程培養(yǎng)目標的全面性就是要面面俱到。
A、錯誤
B、正確
4.學校教育與社區(qū)生活正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
A、錯誤
B、正確
5.傳統(tǒng)教學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lián)系。
A、錯誤
B、正確
6.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微乎其微的。
A、錯誤
B、正確
7.獨特性的最高表現(xiàn)是創(chuàng)造性。
A、錯誤
B、正確
8.過程僅僅具有手段性的價值,不含目的性的價值。
A、錯誤
B、正確
9.新課改中課程結構的調整仍然難以滿足學校課程類型多樣化、具體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A、錯誤
B、正確
10.知識學習過程應成為道德提升和人格養(yǎng)成的過程。
A、錯誤
B、正確
11.他主學習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導方式,而只能是一種輔助方式。
A、錯誤
B、正確
12.教學是課程執(zhí)行、傳遞和接受的過程,這一表述屬于新的課程觀和教學觀。
A、錯誤
B、正確
13.科學世界能夠提升生活世界的意義。
A、錯誤
B、正確
14.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目的是盡可能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開發(fā)的理念是知識本位。
A、錯誤
B、正確
15.在考評中,全面的未必就是公正的。
A、錯誤
B、正確
16.在既有的課程框架內是很難在教學上有根本突破的。
A、錯誤
B、正確
福師《課程與教學論》在線作業(yè)二
共50道題 總分:100分
一、單選題(共15題,30分)
1.()提出“教育即生活”。
A、羅素
B、陶行知
C、杜威
D、加涅
2.每門課程要以()為本位。
A、知識傳授
B、發(fā)展
C、技能提升
D、價值觀培養(yǎng)
3.()被認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
A、教育研究
B、教學實踐
C、教學引導
D、教學反思
4.學校文化建設的著力點是()。
A、學校功能重建
B、學校精神文化重建
C、學校制度文化重建
D、學校物質文化重建
5.課程結構的()是針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而提出的。
A、綜合性
B、選擇性
C、理性
D、均衡性
6.新舊知識建立“人為性”和“字面性”的聯(lián)系是()
A、機械學習
B、接受學習
C、發(fā)現(xiàn)學習
D、有意義學習
7.校本培訓的基本模式是()。
A、行動研究
B、制度化建設
C、實習
D、案例分析
8.新課改理念下初中階段增加()。
A、綜合課程
B、分科課程
C、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D、選修課程
9.課程實施中最具有核心意義的變革是()。
A、課程內容調整
B、課程結構調整
C、學習方式轉變
D、培養(yǎng)目標轉變
10.新課改理念下小學階段課程以()為主。
A、綜合課程
B、分科課程
C、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D、綜合實踐活動
11.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課程以()為主。
A、綜合課程
B、分科課程
C、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D、綜合實踐活動
12.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性表現(xiàn)在()。
A、培養(yǎng)人
B、培養(yǎng)人才
C、終身發(fā)展
D、自我發(fā)展
13.以下四項中,()是其它三項的前提和保障。
A、校本管理
B、校本研究
C、校本課程
D、校本培訓
14.()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一種恰當、合理的比重。
A、課程結構的綜合性
B、課程結構的選擇性
C、課程結構的理性
D、課程結構的均衡性
15.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xiàn)的學習方式屬于()。
A、接受學習
B、啟發(fā)學習
C、探究學習
D、發(fā)現(xiàn)學習
二、多選題(共19題,38分)
1.隱性課程的特點是()的。
A、非正式
B、正式
C、非官方
D、官方
2.他主學習的特點是()。
A、能動性
B、客體性
C、受動性
D、依賴性
E、主體性
3.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的實質是()。
A、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的關系
B、學校與家長的關系
C、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D、學校領導與教師的關系
4.教育思想包括()。
A、教育認識
B、教育觀念
C、教育理念
D、教育實踐
5.課程結構的綜合性體現(xiàn)在()。
A、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B、加強學科的綜合性
C、設置綜合課程
D、增設綜合實踐活動
6.教育目的的特性包括()。
A、終極性
B、永恒性
C、本體性
D、超越性
E、未來性
7.新課改理念下課程評價的主要功能強調的是()。
A、甄別與選拔
B、促進學生發(fā)展
C、教師提高
D、改進教學實踐
8.客觀描述可分為()。
A、定性描述
B、定量描述
C、一次性描述
D、持續(xù)性描述
9.活課的基本要素有()。
A、興趣
B、智慧
C、體驗
D、感受
E、欣賞
10.人文精神包括()。
A、敬業(yè)
B、人道
C、人文
D、人本
11.當代教育評價發(fā)展的主要趨勢有()。
A、重視發(fā)展,淡化甄別與選拔
B、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
C、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結合
D、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
E、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
12.新課改的基本特征是()。
A、理念是全新的
B、遵循傳統(tǒng)思路
C、重在局部改革
D、內容上是整體的
13.生命化的課堂氛圍的特點是()。
A、自由
B、民主
C、寬松
D、和諧
14.對話的一般方式可以是()。
A、信息交換
B、經驗共享
C、深度會談
D、辯論
15.自主學習的特點是()。
A、能動性
B、客體性
C、獨立性
D、依賴性
E、主體性
16.關注人意味著()。
A、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身心健康
B、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C、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
D、關注教學和學習
17.隱形課程具有()性質。
A、公開性
B、潛在性
C、隱蔽性
D、明顯性
18.科學本位突出表現(xiàn)在()。
A、重視科學的學術性基礎,忽視學生的生活基礎
B、教學提出大量的假問題,學生缺乏發(fā)現(xiàn)真問題的能力
C、建構一個虛擬的應用世界,遮蔽了一幅真正的生活圖景
D、強調面向學生的未來職業(yè)生活,卻忽視學生現(xiàn)時的日常生活
E、突出科學在社會生產中的經濟價值,而漠視個人生活中的科學常識
19.生命和人性都具有()。
A、預設性
B、可預測性
C、非預設性
D、不可預測性
三、判斷題(共16題,32分)
1.離開了間接經驗,人的直接經驗會變得非常狹窄。
A、錯誤
B、正確
2.課程結構的選擇性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于地方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于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A、錯誤
B、正確
3.新課程培養(yǎng)目標的全面性就是要面面俱到。
A、錯誤
B、正確
4.學校教育與社區(qū)生活正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
A、錯誤
B、正確
5.傳統(tǒng)教學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lián)系。
A、錯誤
B、正確
6.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微乎其微的。
A、錯誤
B、正確
7.獨特性的最高表現(xiàn)是創(chuàng)造性。
A、錯誤
B、正確
8.過程僅僅具有手段性的價值,不含目的性的價值。
A、錯誤
B、正確
9.新課改中課程結構的調整仍然難以滿足學校課程類型多樣化、具體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A、錯誤
B、正確
10.知識學習過程應成為道德提升和人格養(yǎng)成的過程。
A、錯誤
B、正確
11.他主學習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導方式,而只能是一種輔助方式。
A、錯誤
B、正確
12.教學是課程執(zhí)行、傳遞和接受的過程,這一表述屬于新的課程觀和教學觀。
A、錯誤
B、正確
13.科學世界能夠提升生活世界的意義。
A、錯誤
B、正確
14.校本課程開發(fā)的目的是盡可能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開發(fā)的理念是知識本位。
A、錯誤
B、正確
15.在考評中,全面的未必就是公正的。
A、錯誤
B、正確
16.在既有的課程框架內是很難在教學上有根本突破的。
A、錯誤
B、正確
奧鵬,國開,廣開,電大在線,各省平臺,新疆一體化等平臺學習
詳情請咨詢QQ : 3230981406或微信:aopopenfd777

